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下,青年返乡创业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议题。然而,四川大学商学院返乡采风队近期发布的《“城乡两栖”现象下青年返乡的渐进路径研究——基于西部四省的实证调研》报告指出,尽管政策支持力度加大,青年返乡仍面临多重困境。
调研发现,青年群体在返乡抉择中普遍呈现“高意愿、低行动”的特点。大城市在就业机会、公共服务和社交资源上的显著优势,与乡村基础设施薄弱、教育医疗水平滞后形成鲜明对比,导致许多青年对返乡后的职业前景和生活质量持观望态度。此外,现行政策虽数量众多,却存在“高耗费、低效能”的适配性问题。例如,政策设计多由政府单向主导,缺乏对青年实际需求的精准识别,尤其忽视了两栖青年从“流动”到“扎根”过程中所需的阶段性引导与制度保障。
研究团队特别关注了“两栖青年”群体的结构性困境。数据显示,当前乡村中往返城乡的“两栖青年”数量逐年攀升,但真正长期扎根的不足两成。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重现实矛盾:乡村基础建设不足导致生活便利性欠缺,传统认知偏见使青年面临身份认同危机,家庭支持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心理困扰。部分受访青年坦言,在城乡间频繁切换的状态下,既难以融入城市竞争,又无法在乡村找到归属感,陷入“双失”困境。
针对上述问题,研究团队提出“城乡观望—城乡两栖—回流乡村”的渐进式返乡路径,将“两栖”作为降低风险与心理门槛的关键过渡阶段。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多维度支持体系:通过财政政策为创业失败青年提供贷款利息减免和税收优惠,设立就业援助和心理疏导服务,构建“政策兜底”安全网;推动乡村教育、医疗和文化设施提质升级,例如实施“双师课堂”计划提升教学质量,建设标准化医疗站点,打造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,逐步缩小城乡生活差距。
为增强青年对乡村的认同感,团队建议创新治理模式,探索“乡贤理事会+青年议事会”双轨机制,鼓励青年参与乡村事务决策,同时挖掘优秀乡土文化,宣传返乡创业典型事迹,重塑乡村价值吸引力。研究还强调新媒体在政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,提出通过微信公众号、短视频平台等渠道,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政策、分享成功案例,激发返乡热情。
值得一提的是,团队在调研中注重实践经验转化。目前已在西部多地试点“返乡青年创业论坛”,联合地方政府为青年提供创业培训与资源对接服务,并邀请东部地区专家分享产业升级经验。例如,某试点县通过引入电商培训项目,帮助返乡青年将本地农产品销往全国,带动数十户家庭增收。这些实践不仅为政策优化提供了实证依据,也为青年返乡探索出可复制的模式。
四川大学商学院返乡采风队表示,青年返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,但需正视其复杂性与长期性。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踪调研,深化与地方政府、企业的合作,推动政策从“单向供给”转向“需求响应”,为青年扎根乡村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与社会支持,助力城乡融合发展迈向新阶段。
推荐阅读: